水洗可以顯著降低肛門疾病(如痔瘡、肛周炎)的發生風險有句老話說「十人九痔」,現代城市人痔瘡發病率超過50%。
肛門附近皮膚如長期殘留糞便,極易滋生細菌,引發慢性刺激,久而久之「養出」炎症、瘙癢、甚至肛裂、脫垂。
日本一項針對1000名中老年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堅持大便後清水洗護的人群患痔瘡率只有12.6%,而單純紙擦的高達30.2%。
同時,水流的溫和刺激本身具有一定的按摩、促血液循環效果,有助於緩解肛周充血、水腫和輕微不適,間接提升直腸下段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。
水洗可有效阻隔糞口傳播,降低腸道及感染性疾病風險糞便中殘留的致病細菌、寄生蟲卵等,哪怕用紙擦乾淨手表面,但肛門周圍若清潔不到位,雙手再不規範洗凈,極易通過「接觸-進食」途徑帶入消化道,引發A型肝炎、細菌性痢疾、傷寒等疾病。
WHO的相關研究提及,良好如廁後水洗及手衛生習慣,可將家庭腸道感染風險下降45%以上。
關注老幼及體弱者更不可掉以輕心,嬰幼兒和老年人的肛門皮膚較薄,更易受刺激破損;水洗能夠最大限度減少機械性摩擦和病原殘留,對敏感人群尤為友好。
提升排便後的舒適感和社交自信,減少異味和瘙癢困擾這點雖常被忽視,其實對個人幸福感影響極大。
紙擦殘留極易引發肛門瘙癢(學名」肛周瘙癢症」),部分患者甚至因此焦慮、影響日常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