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上水平的人才在當時已經算比較稀缺的了。曹操自然捨不得殺。加上劉備名滿天下,天下誰人不識劉豫州?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劉備落魄之時投奔了他曹操,一旦對劉備出手,必定會寒了天下人的心,到時候哪還有人才敢投奔曹操?
一番權衡下來,曹操放過了劉備。
加上劉備很會演戲,曹操漸漸放鬆了對其的戒心。這才給了劉備機會從其麾下逃離。
此後劉備處處和曹操作對,雖然一敗再敗,但是就是打不死。曹操先是滅袁紹,後來又拿下荊州,坐擁80萬大軍。奪取江東,稱霸天下,指日可待。只要拿下江東,剩下的諸侯遲早要歸順。
可以說,此時的曹操距離一統天下僅有一步之遙了。
然而,就是因為他當初放走劉備,使得他的努力最終功虧於簣。劉備在荊州得到了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。在諸葛亮的幫助下,與東吳結盟,最終於赤壁大敗曹操。曹操損失慘重。
後來劉備更是接連奪下益州、漢中,建立蜀漢,與曹操分庭抗禮。徹底斷絕了曹操一統天下的機會。
每當想到這些,曹操就悔恨不已,恨不得將劉備千刀萬剮。可惜已經晚了,曹操最終與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機會失之交臂。
柴榮
作為五代十國時期最傑出的君主,後人對柴榮的評價並不比那幾位千古一帝差多少。
柴榮絕對屬於「低開高走」的典範。他即位之初,後周在諸侯之中的水平,高情商的說法是並不突出,低情商的說法則是墊底。
是的,後周打不贏後蜀,也不是南唐的對手,也就能欺負下北漢。但是北漢可是有遼國撐腰的,真要被逼急了,備好召喚遼國「爸爸」,後周也只有挨揍的份。
事實上,就在柴榮繼位伊始,北漢就與遼國一同出兵後周。想要趁著後周朝堂不穩的時候,攻城略地,拿下一些好處。
柴榮當時年輕氣盛,接到消息,直接率領後周大軍前去拒敵。柴榮率領的可是後周精銳,而且占據地利,又在兵力上有優勢,怎麼看都是必勝之局。
但是這一仗打下來,柴榮都覺得丟臉。
後周軍隊與北漢大軍交戰不久,右軍就開始潰敗。其他各路軍隊看到了,也開始找機會腳底抹油。由此足以看出後周軍隊的戰鬥力有多拉胯。
柴榮見狀氣急敗壞,身邊親兵見狀拉著他打算跑路。柴榮一把甩開親兵的手,怒斥道:「要跑你們跑。我就算死也要戰死沙場。」
說完柴榮就拔劍策馬沖了出去。親兵見狀,只得跟上。後周的將士一看,皇帝要是有個三長兩短,他們也沒好下場。橫豎都是一死,那還不如放手一搏,說不定還能掙些軍功。
於是眾將士追隨柴榮,與北漢、契丹聯軍拚命,最後靠著悍不畏死才勉強擊退了敵人。畢竟對方只是來撈好處的,可沒有拚命的打算。
這一戰史稱高平之戰。此戰讓柴榮意識到了後周軍隊的孱弱。於是他痛定思痛,下定決心訓練出一支足以橫掃天下的強軍。
此後數年時間,他積極發展農業、訓練軍隊,硬是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禁軍。
憑藉著這支禁軍,柴榮得以橫掃諸侯。先是大敗後蜀,奪取了秦、鳳、成、階四州,大大削弱了後蜀軍隊的戰鬥力。
接著,他三次征伐南唐。南唐毫無招架之力,不僅軍隊損失大半,甚至選擇去帝號稱臣。
然後他又馬不停蹄的征伐遼國,大獲全勝,不可一世的遼軍被打得丟盔棄甲。柴榮差點就能收回燕雲十六州,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了意外——柴榮病倒了。
這一變故直接使得柴榮接下來的計劃都成了泡影。而更讓他想不到的是,他原以為只要靜養一陣子的病情不斷惡化,最終他就這麼病逝了。
柴榮率領的後周軍隊當時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,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手到擒來的事情。結果卻因為柴榮的英年早逝,讓這一切都擱置了。
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,篡奪了後周的皇位。並且靠著柴榮留下的禁軍,輕而易舉地滅掉了後蜀、南唐和北漢,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宋朝。
趙匡胤的行為純屬摘桃子,這一切原本該屬於柴榮的,只可惜柴榮英年早逝,才給了趙匡胤機會。
如果柴榮在世的話,給趙匡胤100個膽子,他也不敢篡位。柴榮之死可以算是歷史上最令人遺憾的一幕了。
李自成
相較於前面三位,李自成錯失良機的原因更是令人生氣。他要是好好發揮,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清朝,也許那段憋屈的歷史就能改寫了。
畢竟李自成當時坐擁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軍力,不僅明朝被他所滅,明朝的大量軍隊更是加入其麾下。
不說一盤散沙的南明諸勢力,即便是與其同為義軍的張獻忠也遠不如他。可以說,只要給李自成幾年時間,他絕對能夠完成天下一統的偉業。
然而李自成卻錯失了這一切,而且原因很令人無語,竟然是因為一個女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