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是非成敗轉頭空。
古代英雄豪傑無數,但是最終能功成名就者寥寥無幾。楊慎的這首《臨江仙·滾滾長江東逝水》道盡了他們的辛酸和無奈。
而在一眾英雄豪傑中,最令人可惜的有四位。他們距離一統天下僅有一步之遙。可就是這一步,他們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邁過去,最後只得抱憾終身。
這四個人是誰?他們距離成功又差哪一步?他們為何沒能邁過去呢?
項羽
項羽這個名字,代表著古代武將戰力的天花板。
古代猛將層出不窮,但是像項羽這樣的猛將卻找不出第二個。
巨鹿之戰,40萬秦軍圍攻趙國。諸侯畏懼秦軍,駐足不前。項羽先是率領5萬楚軍靠著破釜沉舟才大敗秦軍。後來更是率領15萬諸侯聯軍將那40萬秦軍給吃掉。
要知道,那40萬秦軍之中可是有20萬秦軍精銳。那可是將匈奴人殺破膽的虎狼之師。結果就這麼敗了。
彭城之戰就更誇張了。項羽率領3萬精騎兵,以排山倒海之勢大敗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聯軍。項羽之猛,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。
但是很多時候逐鹿中原,不是光看勇猛就行了,還要能把握住機會。項羽其實完全有機會一統天下,卻因為一時大意給錯過了。
他的那次機會便是鴻門宴的時候。雖然當時的諸侯很多,但是真正能對項羽造成威脅的只有劉邦一人。而鴻門宴就是項羽除掉劉邦的最好機會。
整個鴻門宴上,項羽多次有機會除掉劉邦。但是他這人性格直爽,容易輕信他人。先是被劉邦的鬼話給糊弄過去,後來又被樊噲辯得啞口無言。再加上項伯幫著劉邦,最後竟然讓劉邦給跑掉了。
雖說後來分封諸侯的時候,他故意把劉邦封到偏僻處,還用三秦來制衡劉邦。但是為時已晚。他如果真想對付劉邦,不如直接出兵征討。至於理由,隨便找個就好了。反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。
事實上,項羽最後是輸在了性格上。他雖然看上去是「一介莽夫」,其實本質是個君子,容易輕信他人。
鴻門宴,他因為輕信劉邦,放走了他。彭城之戰之前,劉邦說自己沒有野心,就是想兌現此前的約定,得到三秦之地就滿足了,項羽又信了。最後鴻溝和議的時候,雙方約定各自撤軍。項羽還是相信了,結果劉邦馬上背信棄義,率軍群起攻之。
最終,項羽這個君子慘敗。而劉邦這個小人反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。如果他當初在鴻門宴上稍微狠心點,除掉劉邦,那一統天下的就是他項羽了。
曹操
曹操乃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奠基人,在三國之中,曹魏實力最強,曹操功不可沒。後來其子曹丕篡漢,登上皇位後,曹操被追封為皇帝。
其實曹操完全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。比如一統天下,讓曹魏成為真正的大一統王朝。
曹操之所以錯失機會,是因為他犯下了和項羽一樣的錯誤。項羽是因為一時大意才放走了劉邦,而曹操則是因為過度自信,放走了劉備。
如果沒有劉備,曹操絕對能夠實現一統天下的偉業。
劉備當初因為打不贏呂布,只得落荒而逃,前去投奔曹操。曹操當時廣招賢才,劉備仁德之名盡人皆知,於是曹操欣然接納了劉備。
當時曹操的謀士郭嘉一得到消息,立刻找到曹操。郭嘉告訴曹操,劉備乃是當世英雄,人中龍鳳,不會久居人下的。遲早會成為曹操的心腹大患。他建議曹操儘早除掉劉備,以絕後患。
曹操有個毛病,十分愛惜人才。別看劉備在《三國演義》里被描寫成除了仁德啥都沒有的庸人,其實他的能力在當時還是比較出眾的。如不只有仁德,劉備怎麼可能屢敗屢戰,最後打下一番家業,建立蜀漢?
如果將當時的人才分為上中下三個級別的話,劉備絕對有中上的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