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沫若讓溥儀給他當助理,溥儀張口5個字,卻讓郭沫若大吃一驚
聲明: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,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,請知悉。
誰都以為,溥儀出獄後是個落魄的廢人,可沒人想到,真正讓他翻篇的,不是特赦,也不是洗白,而是那句「我不會滿文」。
這五個字,不光打斷了郭沫若遞來的橄欖枝,也徹底切斷了舊皇權最後一點幻想。那天在北京的飯局上,一個是文化名人、學術權威,一個是末代皇帝、戰犯出身。
兩人面對面,一場看似普通的對話,背後卻藏著太多東西。郭沫若想拉他進清史研究,溥儀卻只回了一句,場面瞬間冷了。
誰也沒料到,溥儀這句話,不只是拒絕,更是告別。
從植物園到文史委,他努力把「皇帝影子」甩得乾乾淨淨
1959年冬天,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大門打開,溥儀走出來,穿著舊軍裝,整個人瘦了一圈。
他低著頭,一句話都沒說。他沒想到自己能被特赦,甚至一度覺得「我不比別人表現好,憑什麼我能出去?」
可黨和國家沒看過去身份,看的是表現。他是第一批被釋放的戰犯,算是標誌性的那一個。
回到北京後,政府沒給他安排什麼特殊待遇,就讓他住在旅館裡,一張床,一張桌子,一把椅子。他沒抱怨,還主動說想要工作。民政局當時給他找了個差事,在香山植物園當園丁。
剛到植物園,溥儀就被園長俞德浚和主任奚斌接待了。他沒客氣,當場就說:「我想馬上上工。」
沒幾天,他就跟兩個老工人擠在一間18平米的屋子裡,一起吃飯、睡覺,還跟著他們學洗衣服、學縫扣子、學繫鞋帶。以前他連自己換衣服都不會,現在這些都得從零開始。
他每天早上六點準時起床,澆水、掃地、搬肥料,樣樣都干。有人問他累不累,他笑著說:「我以前也想干這些,可沒人讓我干。」
這一干就是一年,植物園的工友都說,這人變了,不像以前那個高高在上的「皇上」。1961年,他被調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,說是考慮到他有點文史背景,可以做些資料整理的工作。
郭沫若盯上了他,可溥儀只說了五個字,把事攪黃了
就在溥儀剛調職後的第二年,郭沫若遇到了麻煩。當時郭是中國科學院院長,正主持清史研究。
但問題來了,清代留下來一大堆滿文檔案,沒人看得懂。郭沫若自己試著學過滿語,沒學成。國內會滿語的人鳳毛麟角,急得他直跳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