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歲湯和交出兵權回鄉,臨走不忘要賞賜,兩年後才知,他真是高明
1388年,63歲的湯和跪在朱元璋面前,交出兵權,卻突然開口:「陛下,臣臨走前,還想討些賞賜。」
朝堂一片死寂,眾人屏息,等待雷霆震怒。
誰知朱元璋大笑:「好!朕賞你黃金三百兩!」湯和卻搖頭:「不夠。」
這樣的行為,好像是在君權頭上蹦躂,但出人意料的是,朱元璋又加賜了許多白銀等物。
他為什麼要這麼做?兩年之後,為何大家才覺得他高明?
布衣到開國元勛
元末亂世,豪強並起,濠州貧農出身的湯和,本不過是亂世中一粒微塵,但二十七歲那年他有了逆天改命的機會。
當紅巾軍的烽火燃遍江淮時,這個身材高大、性情沉穩的年輕人,帶著十幾個同鄉壯丁投奔了郭子興的義軍。
湯和與朱元璋的關係,從一開始就帶著微妙的平衡。
他是朱元璋的同鄉發小,甚至可以說是朱元璋投身亂世的引路人。
1352年,已在郭子興軍中擔任小頭目的湯和,特意寫信邀請還在皇覺寺當和尚的朱元璋前來投軍。
一個小小舉動,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性,若湯和稍有倨傲之心,大可不必理會這個落魄的舊識。
但事實上,他不僅主動相邀,甚至在朱元璋初入軍營時,仍以禮相待,毫無居高臨下之態。
這種謙遜,在日後成了湯和的保命符。
朱元璋性格多疑,自幼飽嘗世態炎涼,對旁人的態度極為敏感。
湯和的舉動,讓他感受到難得的尊重,可惜的是,這份情誼並未讓湯和在明朝建立後高枕無憂。
相反,朱元璋對他的打壓,比旁人更甚。
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,與湯和資歷相當的徐達、常遇春等人皆封公爵,唯獨湯和僅得「中山侯」之爵,甚至詔書中還特意提及他早年征討陳友諒時的失誤,以示敲打。
朱元璋的刻意壓制,恰恰暴露了他對湯和的忌憚。
作為最早跟隨自己的淮西舊部,湯和深知朱元璋的秉性,也明白功高震主的危險。
因此,他選擇了最穩妥的應對方式,冷靜和沉默。
當其他功臣因封賞不公而憤懣時,湯和始終不露怨色,甚至在伐蜀凱旋後,面對手下將領封賞比自己更厚的尷尬局面,他也只是淡然處之。
這種隱忍,談不上懦弱,更多的是一種生存智慧。
不過,人不是聖人,湯和的謹慎也曾險些被一次酒後失言摧毀。
1357年,他奉命鎮守常州,面對張士誠的屢次拉攏,始終不為所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