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熱的夏天,出現於乾隆八年,熱到啥程度?超乎你的想像

2025-08-03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1/5
最熱的夏天,出現於乾隆八年,熱到啥程度?超乎你的想像

如今的夏天越來越熱,離開空調房簡直寸步難行。

那要是在沒有空調的日子有如此高溫,會變成什麼樣子,或許乾隆8年的熱災能給你答案。

1743年的夏天,一場史無前例的高溫席捲華北大地,地表溫度高達65℃,短短12天內,僅京城就有1.14萬人熱死。

法國傳教士記錄下44.4℃的恐怖數據。

這場被後世稱為「地獄重演」的災難,究竟如何發生?乾隆皇帝又如何應對?

最熱的夏天

1743年的夏天,華北大地仿佛被架在火爐上烤。

法國傳教士宋君榮站在北京城的院落里,手中的酒精溫度計指針顫巍巍攀升,最終定格在一個令人窒息的數字,44.4℃。

這是人類有可靠記錄以來,中國北方遭遇的最高溫,直到兩百年後的1942年才被接近,卻從未被真正超越。

那時的溫度計還不是常見的東西,而是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精密儀器。

宋君榮也不是唯一記錄這場災難的見證者,但他的數據最為詳盡。

他每日觀測,詳細記載氣溫變化,甚至對比濕度與氣壓,最終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天氣檔案。

現代氣候學家在翻檢這些史料時,不得不承認其準確性,18世紀的觀測技術或許簡陋,但數據的殘酷卻無可辯駁。

那年的高溫也不是突然出現的,早在農曆五月,華北的天空就已不見一絲雲彩,土地乾裂如龜甲,連護城河的水位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。

到了公曆7月,熱浪徹底爆發。

北京城的石板路被曬得滾燙,若放上一枚生雞蛋,不消片刻便能煎熟。

鉛錫製成的器皿在高溫下扭曲變形,屋頂的金屬裝飾甚至融化滴落,樹木的枝葉焦枯蜷曲,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古怪的焦糊味,仿佛大地本身正在被焚燒。

這樣的高溫對當時的人們而言,無異於一場超出認知的災難。

在沒有現代氣象學的年代,「熱」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,人們只能通過感官去描述。

直隸的縣誌里寫道:「薰熱難當,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。」

意思是即便躲在最陰涼的牆角,仍能感受到火焰般的灼燒感。

天津的地方志則記載:「土石皆焦……人多熱死。」寥寥數語,卻勾勒出一幅地獄般的圖景。

最令人絕望的是,這場高溫並非曇花一現,而是持續了整整六天。

從7月20日到25日,白天的氣溫始終維持在40℃以上,25日更是達到頂峰。

傳教士哥比在日記中寫道:「炎熱已難於忍受……許多人突然倒下,再未醒來。」

彼時的北京城,街道上常見倒地不起的軀體,有些是渴死的,有些則是被活活熱死的。

即便是最健壯的勞力,也不敢在正午時分出門,因為一旦中暑,便極可能喪命。

現代氣象學告訴我們,人體在35℃以上的環境中就會面臨中暑風險,而40℃已是生命警戒線。

但在1743年的夏天,44.4℃的高溫讓整座城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蒸籠,無人能夠逃脫。

即便是在陰涼的室內,牆壁和家具摸上去依舊燙手,井水乾涸,連最基本的降溫手段都成了奢望。

那普通人該怎麼熬過呢?或許最終答案是,熬不過。

人間蒸發

1743年7月的北京城,空氣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。

這不是瘟疫,不是戰亂,而是一場無聲的屠殺,兇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烈日。

街道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屍體,有的蜷縮在牆角,有的直接撲倒在路中央。

護城河的水位已經低得可憐,卻漂滿了腫脹發白的浮屍,在烈日下散發著令人作嘔的腐臭。

這座曾經繁華的帝都,此刻宛如人間煉獄。

最悲慘的莫過於那些無處可逃的窮苦百姓。
1/5
下一頁
呂純弘 • 47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5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4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4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8K次觀看
花峰婉 • 7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9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7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6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7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9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5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6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1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9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