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武僧竟是亂世產物!寺廟藏兵器、僧人起義,還與李世民有關?
電影《少林寺》曾創下空前的觀影熱潮,萬人空巷的場景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。這部電影讓少林寺武僧的形象深入人心,也讓人們對這群本該六根清凈的僧人為何會習武練兵充滿好奇。事實上,少林寺武僧的出現並非偶然,而是與中國歷史上的亂世背景緊密相連。
少林寺始建於北魏時期,正值魏晉南北朝的亂世。當時,頻繁的戰亂讓許多民眾躲進佛寺尋求庇護,而寺廟為了保護自身財產和僧眾安全,逐漸形成了武裝組織 —— 僧兵。這些僧兵由寺內精壯僧人組成,經過嚴格訓練,具備一定的戰鬥力。在那個動盪的年代,僧兵不僅要應對外部的侵擾,有時還會捲入更大的紛爭。
史料記載中,魏晉南北朝時期僧人參與或領導的作亂事件屢見不鮮。南方的劉宋時期,僧人譚彪與羌人高格一同謀反;南齊永明十一年,沙門法志發動起義;梁武帝時期,又有沙門僧強起義。北方的情況也類似,北魏孝文帝到宣武帝在位期間的 12 次農民起義中,就有 6 次是由僧人參與或領導的,部分起義規模達到五六萬人之多。
北魏太武帝在鎮壓蓋吳起義時,發現與蓋吳勾結的長安佛寺中私藏了大量兵器和鎧甲,這讓本就對佛教有意見的太武帝更加警惕,最終引發了 「三武一宗毀佛」 事件中的第一次滅佛行動。
少林寺的僧兵究竟何時形成、由何人組織,如今已無從考證,但可以確定的是,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武裝的一支。而讓少林寺武僧名聲大噪的,是他們在唐朝初年為秦王李世民立功的經歷。
電影《少林寺》中 「十三棍僧救唐王」 的情節並非完全虛構,這個故事在評書、戲劇等藝術形式中早有流傳。傳說在李世民征討占據洛陽的王世充時,曾被王世充的軍隊追趕,幸得少林寺十三棍僧擊退敵軍才得以脫險。不過,這一情節在正史中並無記載。事實上,在戰場上多次救過李世民性命的是尉遲敬德、李績以及昭陵六駿中唯一有人物形象的丘行恭等人。
少林寺僧眾確實參與了這場戰爭,並且立下了不小的功勞。他們不僅參與了唐軍的戰鬥行動,還抓獲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。王仁則是王世充逼死隋朝皇主時的直接兇手,也曾霸占過少林寺的地產。開元年間的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》記載,武德四年,少林寺僧人志操等人協助唐軍作戰,擒拿王仁則並獻給李世民,李世民對此十分高興。
為了獎賞少林寺僧眾的功勞,李世民請求皇帝下詔表彰他們,還賜予少林寺第 20 世僧人以及一具水碾。在隋唐時期,水碾是利潤豐厚的設施,用於磨糧能帶來可觀的收益。此外,唐朝政府還特許少林寺保留僧兵以自衛,這使得少林寺武僧的名聲從此越來越大。這通碑刻至今仍存,碑文中還保留著李世民簽署教令時的花押簽名,成為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。
唐朝之後,少林寺的僧兵依然存在,而且在宋朝,僧人習武的風氣依然濃厚。靖康年間,五台山僧人甄寶武藝高強,宋欽宗曾在開封召見他,命他回五台山召集僧兵抗擊金兵。後來抗金失敗,甄寶毅然就義,展現出高尚的氣節。辛棄疾在軍旅生涯中,也曾追擊並斬殺了一個名叫義端的叛徒僧人,這個僧人聚眾千餘人想投奔金朝。這些事例都說明,當時的僧人在軍事領域相當活躍。
說到少林寺的棍法,就不得不提到抗倭名將於大猷。網上有傳言說,於大猷曾聽說少林寺棍法絕倫,便前往參觀並與武僧過招,結果打遍少林寺無敵手。這其實是對史料的曲解。
於大猷確實去過少林寺。當時他從雲中(今內蒙古一帶)返回南方,路過河南登封時造訪了少林寺。他在《詩送少林寺僧宗擎》中提到,少林寺有 「神傳擊劍之技」。這裡需要說明的是,明朝的軍事術語中,往往將棍法稱為劍法,於大猷自己寫的棍法專著就叫《劍經》,他們還把棍叫做長劍、丈二劍等,所以 「神傳擊劍之技」 指的就是棍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