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有才無德的3位能人,才華令人望塵莫及,但人品不值一提!
《資治通鑑》言:德勝才謂之君子,才勝德謂之小人。
歷史的河流悠悠流淌,蕩滌出一個個君子,他們有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的范仲淹,也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,還有「粉骨碎身渾不怕」的于少保。
可淤泥下,也有一些洗不凈的小人,他們雖身負才學,可人品一般,他們的反差為何如此之大?
投機的宋之問
唐朝的宋之問算一位。仔細研究,我們會發現宋之問屬於「n」代元老,歷經李治、李顯、李旦、武則天、李隆基等6位皇帝,如果不是李隆基清算,宋之問應該能活更久吧。
20歲的平民百姓宋之問,在科舉中脫穎而出,高中進士。初入職場的宋之問憑藉過人的才氣,快速嶄露頭角。
宋之問情商頗高,有一回宮廷宴飲,宴會終了,突然出現冷場。
宋之問即興作詩《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》,最後兩句「不愁明月盡,自有夜珠來」,緩解了曲終人散的惆悵,使得賓主盡歡。
還有一回,武后游洛南龍門時,召集臣子賦詩助興,左史東方虯先作一首,被賜予了錦袍。
沒一會兒,宋之問也做了一首類似的詩獻給武后,詩中「宿雨霽氛埃,流雲度城闕」讚美唐朝氣勢恢宏,驚艷了武后,將錦袍又賜給了宋之問。
又比如《憶嵩山陸渾舊宅》中「少秉楊許意,遭逢明主恩」、《入瀧州江》中「運啟中興歷,時逢外域清」。
宋之問雖然有才學,不過這些作品大多是應制詩,大多是為了應酬,過於諂媚逢迎,被人評價「沈宋之為人何如者,其詩亦殊無氣骨」。
武后把持朝政後,張易之『、張昌宗權力極大。宋之問便攀附二張,靠著張易之,在朝堂混得風生水起。
可是,神龍元年,宰相張柬之和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,逼武后退位後,殺死了二張,迎立唐中宗。宋之問的靠山倒台了,他也被貶瀧州參軍,時常懷念過去美好的生活。
神龍政變之後, 李顯重新上位。宋之問開始走下坡路,他的詩風開始轉變,《留別之望舍弟》中「固合受此訓,墮慢為身羞。歲暮當歸來,慎莫懷遠遊」,蘊含著對過去所作所為的羞愧。
可是,江山易改本性難移。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
受不了瀧州的生活,宋之問偷偷跑回了洛陽,躲在了好友張仲之家中。
而此時,張柬之被貶,李顯的權柄又被武三思等人掌控。
所以張仲之和王同皎等人密謀誅殺武三思,聽到這事兒的宋之問毫不猶豫的跑到武三思府上告密。
好友張仲之一夥兒被武三思拿下處死。
依附武三思後,宋之問很快被提拔,私自逃回也沒人追究了,宋之問這種行為被人們嘲諷毫無氣節。
剛被提拔沒多久,宋之問被太平公主告發,再次被貶至越州。再次被貶之後,他確實又為大家留下了大量風景佳作。
可是,善惡終有報,很快,宋之問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。
李顯復位5年後,不幸去世,睿總李旦復位,開始清理武三思時期留下的弊政,就這樣,宋之問又被流放到了欽州。
宋之問本以為可以寄情山水,潦倒餘生,沒想到李旦復位兩年就禪位給李隆基了。李隆基繼位後,開始清算之前的舊帳。
李隆基的母親被武后害死,還有安慶公主、太平公主等人爭權對李隆基的傷害,所有和這些人關係密切的人,都被處置,宋之問最終被賜死。
宋之問雖飽讀詩書,卻只途享樂,終被自己害死。
身不由己的發明家
12歲的蔡倫和淚流滿面的母親道別,跟著使者來到了陌生的皇宮。
初入太監職場的蔡倫,每天忍受著各種折磨,既要學習禮儀、詩書,也要學會忍受其他太監的刁難。好在蔡倫想著家裡人,咬牙堅持下來了。他告誡自己,一切機會都是自己努力爭取的。
三年後,漢章帝登基,沉穩認真的小蔡倫升職成了小黃門。
成為小黃門後,15歲的小蔡倫負責傳遞詔書,類似於跑腿一般。不過,他依然是因為謹慎認真的性格,也讓竇太后注意到了他。可也因為竇太后,小蔡倫做了一件後悔終生的事情。
當蔡倫25歲時,年僅30歲的漢章帝駕崩,劉肇登基,是為漢和帝。而這個時候,竇太后以及竇氏家族掌握了宮內的政權以及軍隊的軍權。
正在屋內發獃的蔡倫,收到了上面的旨意,自己又升職了,成為了中常侍。
成為中常侍以後,蔡倫可以傳達詔令,執掌文書。
蔡倫的職責是陪伴皇帝閱覽奏摺,每天將竹簡搬來搬去,或者端著竹簡給皇帝閱讀。
每天下職後,渾身酸疼,蔡倫備受煎熬,他想著,如果這些書籍或者奏摺能輕點就好了。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,而這一天果然來了。
剛10歲的漢和帝登基稱帝,年齡偏幼,皇權旁落到竇氏一家。認真輔佐皇帝的蔡倫,便趁著竇憲出征之際,扶持漢和帝奪回了皇權。當蔡倫35歲的時候,被任命監作秘劍以及各類器械。
當時天下最優秀的工匠都在皇宮,蔡倫終於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。
當時各方向朝廷進獻各種紙張,蔡倫一一拿來試驗。可是,有的紙張稍微一用力就會撕裂,要麼墨水打透,要麼就是貴重的絲帛,都不適合用作日常使用。
於是,蔡倫召集工匠集思廣益,多多試驗,以期找到最完善的造紙術。
經過幾年的嘗試,一直沒有得到突破性進展,蔡倫打算轉換思路,讓手下去民間走訪,看是否能找到適合的材料。
一天,蔡倫也外出尋找靈感,走到一個村邊時,發現一些村民從水中打撈廢物,疏通河道,打算引水灌溉農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