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謖被斬前唯有一人能救他,諸葛亮苦等他求情,可他卻始終未開口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三國時期,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,本是一場扭轉乾坤的戰略,卻因馬謖一個致命決策而功虧一簣。
街亭之戰後,馬謖面臨斬首,軍中其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將領,若他開口求情,諸葛亮必會網開一面。
諸葛亮其實在等,等這個人為馬謖說情,可直到最後,這個人都未開口。為何這位唯一能救馬謖的人,選擇了不開口呢?
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超級對決
建興五年,曹丕去世,他的兒子曹叡繼位。
蜀國內部經過多年休養生息,糧草充足,軍備完善。諸葛亮認為時機已到,決定北伐中原,恢復漢室。
當時魏國朝廷內部也不太平。曹丕在世時重用的一些大臣,如曹真、陳群等人,與曹叡的親信大臣之間存在不小的矛盾。
曹叡剛剛繼位,正需要時間穩固自己的統治基礎。諸葛亮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,決定利用魏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。
諸葛亮先施連環計,派人散布謠言說蜀軍會從陳倉古道出擊。
接著又偽造情報稱蜀軍要走斜谷偷襲長安。這些假消息讓曹叡焦頭爛額,最終決定親自從洛陽前往長安督戰。
曹叡這一走,正中諸葛亮下懷。諸葛亮本想趁曹叡離開洛陽的機會,從漢中出兵,直取洛陽,或許一舉就能改變整個戰局。
可諸葛亮沒想到,司馬懿比他想像中更加精明。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的計謀,立即派人勸阻曹叡,認為這是蜀軍的調虎離山之計。
曹叡聽從了司馬懿的建議,立即返回洛陽,並任命司馬懿為統帥,指揮抵抗蜀軍的北伐。
司馬懿接到任命後,立即分析戰局。他認為諸葛亮為人謹慎,不會採取冒險的戰術。
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"子午谷奇謀",建議從這條險峻小路偷襲長安,但諸葛亮拒絕了。
司馬懿斷定諸葛亮會選擇常規路線進攻,因此他把防禦重點放在了祁山、街亭一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