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我們提到了在隋唐之前,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便是統治者組織的儺祭表演。
到了唐代,隨著文化氛圍的開放,春節儺祭的娛樂元素逐漸出現,祭司不再吟唱難懂的咒語,而是用白話進行禱告,參與表演的人也從宗教人員變成了專業的舞者。
到了宋代儺祭就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場巡演,各式各樣的神仙形象開始陸續出現,人們通過扮演神靈來達到祈福消災的目的。
這一活動此後逐漸演變成了如今我們見到的春節遊行表演,其在很多地區依然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。
比如在江浙地區的跳灶王、跳鍾馗就是其中的代表,灶王是保護一家安寧的家神,而鍾馗則是赫赫有名的驅鬼神仙,這也體現了人們對於春節前後驅鬼的重視。
古代東北地區的另一項節日習俗撒官燈,則具有更加明確的驅鬼意味。
古代傳說孤魂野鬼會遊蕩在道路之上,此時如果有人能夠為其點燃燈光,就可以對它們進行超度。
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五,東北地區都會有一名燈官駕車出現在道路上,在他出行的時候,沿途的人家需要點亮燈火以便其超度鬼魂。
在燈官走到家門口的時候,各家各戶還要點燃爆竹並懸起一盞新燈。
如果有人忘記了這麼做,燈官就會去到這戶人家進行「懲罰」,一般是帶走一點點心或者元宵,錢則是萬萬不能收取的,這就算這家人也完成了辟邪的工作。
由於古代東北地區地廣人稀,想要像中原地區一樣在元宵節賞花燈是很難做到的。
因此撒官燈就成為了賞燈的代替,這一習俗也保留了春節原始的驅鬼內涵,對我們理解節日的發展,提供了一定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