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. 缺乏外界的支持無處補給能量
除了壓力超載,如今中年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像一座「孤島」。
試想看看,你和另一半是不是除了孩子,已經漸漸無話可說了?
只有在外人面前才會扮演「模範夫妻」,有說有笑。
其餘在家的時間,都更像合租的室友:
有事說事,沒事各過各的,沒有多餘的閒話或關心;
白天不聯繫,晚上除了陪伴孩子,其他時候就各自玩手機,玩累了就睡;
住在同個房間,但同床不同被,睡覺背靠背;
徹底放棄了儀式感,生日、情人節、結婚紀念日都淪為了最普通的一天。
這樣的生活,看起來省力。
但實際上,會在無形之中累積更多的壓力。
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:
夫妻間若連續3天僅進行事務性對話,像「記得交水費」「別忘了晚上去接孩子」,關係緊張程度會上升58%。
而當夫妻進行深度對話、擁抱、親吻等肢體接觸時,身體則會分泌催產素,能有效緩解壓力。
想起歐文亞隆曾說:
「人們傾訴不是為了被解決,而是為了被看見。」
感情交流雖無法幫我們解決現實問題,卻能緩解身體里的壓力;
讓日子變得不那麼難過。
同樣的道理,也適用於朋友或親人。
人到中年,很多人就會漸漸淡出朋友圈。
倒不是有意為之,而是真的分身乏術。
即便有心見面,也可能因為「工作孩子老公」等正事,而湊不到雙方都合適的時間。
三番五次的碰不上後,大家都會默契地不再提起相聚,以免彼此叨擾。
而親人呢?
少有年邁的父母,能有足夠的財力和心力,去支持兒女的生活。
更多時候,我們的糟心事只是連累他們瞎擔心。
一不小心,還容易愁壞身體。
倒不如報喜不報憂,壓力全都自己扛吧。
你們看。
「和伴侶無話可說,和朋友見不到面,和親人有話難說」,便是很多中年人的關係現狀。
明明生活壓力大,卻缺乏外界的支持,無處補給能量。
時間久了,自然情緒低落,日子越過越死氣沉沉的。
正如榮格曾說的:
「孤獨不是來自身邊無人,而是來自無法與他人交流重要的事情。」
04. 低能量自救指南
聊了這麼多,其實不難發現:
「糟糕的生活習慣,長期的壓力超載,缺乏外界支持」的互相作用,一起泄露著我們身體里的「電量」。
讓我們長期陷於低能量的沼澤,難以抽身。
所以我特意準備了一份「低能量自救指南」。
方便大家對號入座,自行提領適合自己的小技巧。
可以先點贊收藏,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練習。
1、嘗試微運動
對於大多數沒有運動習慣,且時間碎片化的人來說,微運動可以作為健康生活的開端:
每天飯後散步10分鐘;
工作1小時做2分鐘的頸椎操;
一有空,就靠牆靜蹲1分鐘。
等等。
不必擔心這些小事的作用不大。
如《柳葉刀》所說:
「每天6次3分鐘的高質量微運動,其健康效益相當於連續30分鐘鍛鍊的80%。」
2、碎片化恢復
不必強求每晚8小時的睡眠,而是學著在每次極度睏倦時小睡10分鐘;
不必一下子就完全戒斷手機,而是每天都用5分鐘的冥想代替刷手機。
每天早上花1分鐘,寫下今天的待辦事項,可以緩解內心的焦慮感;
用1-2分鐘收拾下工作桌面,可以保持心情的舒暢。
3、不要長時間躺著,多去大自然里走走
雖然補充能量最好的辦法,是睡眠。
但也不宜時間過長。
躺在床上的時間越久,情緒就會越抑鬱,不如多出門走走。
切記,太陽是抑鬱的天敵。
走出門感受陽光曬在身上的暖意,微風吹過身體的溫柔,觀察天空中雲朵的移動,呼吸樹木散發的清新空氣。
專注地感受這一刻,便能慢慢回血。
4、專注去做一件有點困難的小事
能量越低時,越要少刷手機,不論是朋友圈還是社交媒體。
屏蔽別人的生活,才能把能量都聚集在自己身上。
然後去做些需要專注的事情,至少保持20分鐘:
例如看書、寫作、畫畫、跑步、做飯、收納衣櫃。
能量低時,我們需要休息,但也不能完全躺平。
5、擁有過渡性空間
我們都需要一些時間和空間,可以卸下各種身份的責任與壓力,喘一口氣。
因此,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「過渡性空間」。
例如工作壓力太大時,去洗手間安靜一會兒;
下班後,在車裡獨處10分鐘;
偶爾休假半天,去圖書館看看書;
在周末獨自去看場演唱會或電影。
6、尋找興趣同頻的搭子
人到中年有三兩老友相伴,自是人生幸事。
若恰逢知己難聚,尋找興趣同頻的搭子,也不失為良選:
不過問生活中的煩心事,不涉及隱私,只是一起玩,搭個伴。
彼此誰都不負擔。
比如說,可以加入小區的羽毛球群,組團去打場羽毛球;
又或者在陪娃參加遊學活動時,和其他娃的父母搭個伴。
可以閒聊,也可以保持安靜。
互相有個照應。
寫在最後
在文章的最後,想和大家說:
從低能量的狀態中走出來,可以每天去前進一點點。
好狀態不是等來的,而是一點點從小事中積累而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