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已至此,先吃飯吧
繪本畫家蔡皋曾在做客《十三邀》時感慨:「很多父母把晚餐吃成了批鬥會。」
這一點,我自己就深有體會。
小時候,一坐到餐桌前,父母就會對我進行思想教育:
「這次考試怎麼才考80分?一天到晚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。」
「你們老師說你平時上課很少舉手回答問題,你這個性格要改,不要什麼事都往後躲,知道嗎?」
「看看你們班小紅,每天跟父母親親熱熱的,你呢?吃個飯還拉著一張臉。」
……
久而久之,不僅父母一說話我就覺得無比牴觸,消化系統也變得敏感脆弱。
生活中,不少父母都喜歡利用吃飯的時間來教育孩子,希望孩子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,知恥而後勇。
但事實上,最終的結果卻是孩子飯也沒吃好,親子關係還出現了問題。
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就曾在採訪時說:
「我兩個孩子小時候,從來沒有請過一個工人,煮飯都是我親自做,我覺得這個很重要,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在照顧他。」
所以,無論工作有多忙,她都幾乎不會缺席兩個孩子的一日三餐。
在餐桌上,她會說說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,孩子也會和她聊聊學校的生活。
通過餐桌,林鄭月娥和孩子了解了彼此的近況,並因此更加理解對方。
後來,她的長子林節思曾在採訪中回憶說:「媽媽做的飯菜很簡單,但是因為有媽媽陪著,吃著就香。」
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有一項基於2.5萬名11-15歲少兒的研究顯示:
「小孩子與家人一起吃飯更容易養成自信、樂於助人的品格和穩定的情緒。
因為一起吃飯可以讓孩子與家人交談並分享內心體驗,減少焦慮和孤獨感。一起吃飯的時間越多,積極影響就越明顯。」
其實,跟孩子講道理的時間很多,並不差一頓飯的時間。
如果餐桌上只剩冷冰冰的說教,自然滿足不了孩子對情感連結的訴求,也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。
相反,好好吃飯,和孩子聊聊學校的趣事、班裡的朋友,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滋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