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庭最頂級的鬆弛:事已至此

2025-04-27     溫澤峰     反饋
1/3
最近,無意間刷到了一位博主發的視頻:

坐地鐵時,博主被一家三口吸引了注意力。

地鐵要到站了,媽媽在站台溫柔地喊:「小虎下車了。」

但爸爸和孩子沒有聽到,所以還坐在車上。

地鐵門關上後,媽媽沒有發火,而是打語音給爸爸,再次提醒他。

爸爸也語氣溫和地回應道:「哦,我以為是鳳起路下車,原來是龍翔橋啊,那我下一站換乘過來。」

隨後,便牽著兒子的手在下一站下了車,去對面換乘。

下車時,爸爸還安撫兒子說:「沒事啊,就三分鐘。」

事情雖小,卻讓博主很是觸動。

因為在這個過程中,這一家三口始終保持著平和。

博主不敢想像,如果同樣的事換做是自己遇到了,此時此刻,父母該是怎樣一副焦慮不已、暴跳如雷的模樣。

生活中,不少父母都跟博主的家人一樣,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容易發火、著急。

但事實上,這種做法除了會帶給孩子恐懼、焦慮外,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。

既然如此,我們不妨學著那一家三口,告訴自己,也告訴孩子:事已至此。

久而久之,你就會發現,自己不再像一根時刻緊繃著的弦,而我們孩子,也逐漸擁有了幸福感、安全感,和對抗負面情緒的能量。

01. 事已至此,少說兩句

心理學上有個詞,叫做「超限效應」。

指的是因為刺激過多、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極度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。

所以,很多時候,父母的批評越多,孩子的表現越差。

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在節目中提到過一個案例:

有個孩子高考考了638分,距那一年的北大錄取線差了30多分。

雖然這個分數已經相當不錯了,但他的父母並不滿足,反而指著孩子鼻子罵:

「你看,我平時就讓你小心點,就讓你不要粗心!高考就這麼一次,進北大的機會就被你這樣錯失了!我們平時和你說的話為什麼不聽?」

在父母不間斷的指責下,孩子終於崩潰了。

才一個星期不到,這個孩子就在巨大的壓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。

事實上,每個孩子都是蹣跚學步的探索者,成長路上難免跌跌撞撞。

但事已至此,如何面對犯錯的孩子,考驗的卻是父母的智慧。

有的父母選擇用指責與抱怨築起荊棘圍欄,讓孩子在「你真沒用」的聲浪中蜷縮成怯懦的刺蝟;

也有的父母以理解與接納為基石,讓孩子學會了在錯誤中看見進步的微光。

就像《小王子》中寫的:

「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,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,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。」

網友@可可,在北京上學時,因和同學起了衝突,被學校請了家長。

為此,爸爸從1000多公里外的家中趕來學校,為他善後。

然而,爸爸並沒有過多指責他,反而寬慰道:

「要不是因為你打架,我還沒有機會來北京,你好好接受教育,我明天去頤和園轉轉,別多想了。」

簡簡單單一句話,卻讓可可記了很久。

後來,他再也沒犯過類似的錯誤。

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的跟蹤調查更發現,在衝突中能保持「語言克制」的家庭,孩子成年後處理危機的能力比普通家庭高出 47%。

那些犯了錯的孩子,需要的不是鋒利的刀子,而是溫暖的陽光。

當父母用理解代替訓斥,用寬慰代替嘮叨,孩子便能在鬆弛的家庭氛圍中,學會樂觀和豁達,遇事從容應對。

02.
1/3
下一頁
溫澤峰 • 1M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4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20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47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21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30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3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6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2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4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1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9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16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10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34K次觀看
喬峰傳 • 2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22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20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8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9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0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3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20K次觀看
尚娥媛 • 39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