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輕易給他人做配角

2025-04-27     溫澤峰     反饋
2/3
02. 配角的痛: 退縮性討好換不來尊重





當你習慣性自己當成別人的配角,點亮別人,貶低自己,那麼身邊人也會下意識覺得:

你不如他人,於是機會傾向於給他人;

你沒有太大價值,所以可以輕易否定你;

你是好拿捏的,所以可以利用。

比如當你在老闆面前夸另一個同事,也許換來的是一句:那你怎麼不跟對方學習?

這有時甚至不是別人故意而為之,而是關係的本質:

你想通過退縮性的討好,來迴避和隱身,獲得一時的安全;

一開始也許有用,周圍人會覺得你是個不錯的人,你也覺得自己好像還挺好人的;

但久而久之,這份好沒有幫你換來穩固的安全感;

反之,你在教會別人不必把你當回事,甚至不必尊重你。

而想要停止這個循環,要認識事情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。

首先,認識到「你好我差」的投射性認同。



「投射性認同」現象,在人際關係里太普遍了。

所謂投射性認同,就是:當你不斷強調「你比我強」,「你好,我不好」

你身邊人會接受你的暗示——

這個人能力不行,不如我。



你也會逐漸認同自己的話——

「既然別人什麼都強,那我自然該退讓」。



這個過程中,也許你會不斷失去自己的位置,最終重複了那個「我不好」的集體認同。

這也是很多「好人」長期不得志,憋悶的原因。

其次,當你虛偽奉承,心理能量也會透支



如果你是發自內心讚美別人,讚美會反過來滋養你自己,你會覺得美你是能享受享用的;

而當你虛假討好別人時,每個讚美都在消耗自己的心理資產,這就像不斷給他人信用卡充值,自己的帳戶卻逐漸透支。

而詭異的是,人越是匱乏,就越想要去付出,越給予就越得不到,於是就越匱乏。

就像阿霖太渴望被看見被點亮,卻不斷地將精力用來點亮別人。

但她的內心空空如也,無法支撐自己。

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誇獎也有這麼一種意味:

過去自己作為孩童的時候,家庭流行批評教育,在一個事事被否定的氛圍下成長起來,吃夠了被忽視被批評的苦。

現在自己的孩子出生,一定不能再重複自己過去吃的苦,所以一點批評都不能有,時時刻刻都要尋找亮點。

孩子吃了一口飯,夸真棒;

孩子扔玩具,夸力氣真大;

你會發現這裡面有些不對勁,這不是發自正常邏輯的誇獎,而是虛弱父母對自己內在傷童的自我補償。

最後會造就一種,圍著孩子轉的局面。

所以,當你快速讚美別人的時候,是否意味著,這是你的需要?



你希望被看見、被讚美,但是因為你得不到,所以你通過給的方式,表達你想要被這樣的對待。

但本質,你並不發自自己真心讚美他人,而你又無法直接表達自己需要被看見和讚美。

所以你會感覺到,原本的匱乏又加深了。

這時候你便重複了「無法得到」的經歷。
溫澤峰 • 1M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4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20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47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21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30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3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6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2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4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1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9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16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10K次觀看
徐程瀅 • 34K次觀看
喬峰傳 • 2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22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20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8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9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0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13K次觀看
溫澤峰 • 20K次觀看
尚娥媛 • 39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