遼寧皇族腰站村,村民穿清朝舊服,留辮子,至今拒絕與外界通婚
在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的上夾河鎮,有個叫腰站村的地方。這個村子不大,但名氣不小,因為這裡的村民自稱是清朝皇室的後裔,至今還保留著一些老傳統,比如穿清朝舊服、留辮子,甚至拒絕跟外人通婚。
腰站村的來頭:從皇室宗親到守陵人家
腰站村的歷史得從300多年前說起,大概是清朝初年。這村子的根兒跟一位叫阿塔的人有關,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房親戚,屬於愛新覺羅氏的一員。阿塔生在1633年,家裡譜系是索長阿—務泰—洞峩洛—龍錫—阿塔,身份上屬於滿洲鑲藍旗。
那時候清朝剛建立沒多久,天下還不算太平。阿塔年輕時跟著朝廷打仗,立了不少功勞。順治年間,他因為戰功被封了官,家裡在盛京(也就是現在的瀋陽)有了大宅子,日子過得挺風光。可好景不長,到了康熙年間,朝里出了大事。
1661年順治帝死了,康熙才8歲就當了皇帝,朝政被輔臣鰲拜把持。阿塔跟鰲拜走得近,結果1669年康熙收拾鰲拜時,他也受了牽連。本來是要殺頭的,但康熙看在他是皇室宗親又立過功的份上,饒了他一命,改成貶到永陵去守陵。
永陵在哪呢?就在現在的新賓滿族自治縣,是清朝皇室的祖陵,埋著努爾哈赤的祖先。1670年,阿塔帶著家人到了永陵,開始守陵的日子。他每天管著陵園的事,日子清苦但也算穩定。後來他還當上了永陵的總管,負責祭祀和維護陵墓。
到了晚年,他覺得自己老了,就在永陵附近找了塊地定居下來。這塊地山清水秀,特別適合住人。阿塔讓他的六個兒子在這兒開荒蓋房,慢慢就有了個小村子,最早叫「要占村」,後來變成了「腰站村」。
1717年,阿塔85歲去世,埋在了村西的後山上。他的後代在這兒扎了根,繁衍了好幾代,到清末村裡有了600多人。
這村子的來頭聽著挺傳奇吧?從皇室宗親到守陵人家,再到建村開枝散葉,腰站村的歷史跟清朝的興衰緊緊連在一起。
滿族老傳統:清朝舊服和辮子
腰站村的村民因為有皇室血統,特別重視滿族的老規矩,其中最顯眼的就是穿清朝舊服和留辮子。清朝時候,滿族人有自己的穿搭風格,男的穿長袍馬褂,後腦勺留條辮子,女的穿旗裝,頭上戴旗頭。這辮子可不是隨便留的,那是清朝的國策,象徵著對朝廷的忠誠。
到了民國和建國以後,社會變了,很多人剪了辮子,換上了現代衣服。但腰站村不一樣,他們覺得這是祖宗傳下來的東西,不能丟。尤其是在一些重要日子,比如春節、清明或者祭祖的時候,村民們會拿出清朝的老衣服穿上。
男的系上假辮子,女的穿上旗裝,弄得跟清朝人似的。這些衣服不少是祖輩傳下來的,做工講究,顏色鮮艷,看著就很有歷史感。
為啥要這麼干呢?村民說,這是對祖先的尊重。阿塔那輩人留下的規矩,他們得接著傳下去。祭祖的時候,祠堂里香火不斷,大家穿著老衣服,行老禮數,像是在跟幾百年前的祖宗對話。這種傳統看著挺復古,但在腰站村人眼裡,這是他們的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