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會六年八月,趙福金死了,年僅26歲,花一樣的年紀。
死因是什麼? 史書記載"穀道破裂",這四個字背後的痛苦,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想像了。
史學界對這個記載一直有爭議。一些專家認為,"穀道破裂"的說法主要出現在野史里,正史記錄比較簡單。《宋史》、《金史》這些官方史書對趙福金之死就是一筆帶過。
爭議在哪裡? 主要是史料的可靠性問題。《靖康稗史》、《大宋宣和遺事》這些野史筆記,作者往往帶著強烈的情感色彩,有時候為了突出悲慘,可能會誇大描述。
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,《三朝北盟會編》收錄的《靖康要盟錄》比較可靠,裡面詳細記錄了被俘人員名單。
《靖康皇族陷虜記》記錄了1143年還活著的宋朝公主,趙福金不在名單里,證明她確實死在1128年前後。
具體怎麼死的,可能永遠成謎了,有一點毫無疑問,趙福金作為政治犧牲品,在異國他鄉悲慘死去。
她的死,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覆滅,也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國破家亡時的無助,想想看,她生前享盡榮華富貴,死時卻如草芥一般。
在權力遊戲中,最倒霉的永遠是那些沒有選擇權的人。
今天我們讀這段歷史,除了唏噓,還應該思考:
人的尊嚴,不應該成為政治交易的籌碼,無論什麼時代,這個道理都不會過時。
參考資料:
《宋史》卷248《公主傳》- 中華書局出版社
《三朝北盟會編》- 中國史學會古代史分會認定的靖康之變權威史料
《金史》卷77《后妃傳》- 中華書局標點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