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聽起來很奇怪,可事實就是如此。諸葛亮是司馬懿在魏國保持地位的最大理由。只要諸葛亮繼續北伐,司馬懿就是不可替代的;一旦諸葛亮死了,司馬懿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。
兩個書童站在城樓上,無意中成了這場政治博弈的見證者。他們的鎮定自若,不僅讓司馬懿相信城中有埋伏,也給了司馬懿一個體面撤退的理由。
司馬懿深深地看了一眼城樓上的諸葛亮,還有那兩個書童,緩緩說道:"諸葛亮平生謹慎,不曾弄險。今大開城門,必有埋伏。我軍如果進去,正好中了他們的計。"
這話說得冠冕堂皇,實際上司馬懿心裡跟明鏡似的。諸葛亮確實可能有埋伏,也可能沒有,可不管怎樣,現在撤退都是最明智的選擇。
撤退的命令傳達下去,15萬大軍開始有序後撤。城樓上的琴聲依然悠揚,諸葛亮依然端坐不動,兩個書童依然侍立左右。
這場看似不可思議的空城計,就在這種詭異的平靜中落下帷幕。
事後,司馬懿的部下們都很不理解。明明占據絕對優勢,為什麼要撤退?司馬懿沒有過多解釋,只是說:"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。今天我們對城中的情況了解不夠,貿然攻擊太過冒險。"
實際上,司馬懿很清楚,今天的較量,表面上看是諸葛亮贏了,實際上兩人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。諸葛亮保全了實力,有了撤退的時間;司馬懿避免了不必要的風險,維持了在魏國的地位。
兩個書童的作用,在這場博弈中被無限放大。他們的存在,成了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一個"理由"——諸葛亮有理由相信計策會成功,司馬懿有理由選擇謹慎撤退。
城樓上的琴聲漸漸停息,兩個書童收拾好了琴桌和香爐,跟著諸葛亮下了城樓。他們不知道,剛剛經歷的這個下午,將會被無數人傳頌千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