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變化也在慢慢發生,他開始記帳,會為了一毛錢的差價多走兩個商店,甚至學會了自己縫補襪子。
這些微不足道的改變,比他寫過的任何思想彙報都更能說明問題。
溥儀的工資故事,表面看是一個生活能力缺失的趣聞,折射出的其實是時代巨變下的身份重構。
那六十元不僅買來了棉被和點心,更支付了他從"萬歲爺"到"同志"的過渡費。
在這個意義上,這位末代皇帝的"財政赤字",反而成了他最珍貴的人生盈餘。
婚姻和身份
1962年,溥儀站在照相館裡,略顯侷促地整理著領口,身旁站著的,是他的新婚妻子李淑賢。
這張結婚照定格了一個歷史性的瞬間,中國最後一位皇帝,終於過上了尋常百姓的婚姻生活。
也是從這時候起,溥儀也終於學會了節儉。
婚後的第一個月,溥儀依然保持著單身時的消費習慣。
領到工資後,他照例買了兩斤進口糖果,又去西餐廳享用了一頓三塊八毛的牛排。
但當他把糖果捧到妻子面前時,李淑賢的反應卻讓他愣住了。
"這個月剩下的錢,夠買米麵嗎?"她輕聲問道。
溥儀翻出錢包,裡面只剩下幾張零散的毛票,那一刻,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"家計艱難"。
李淑賢是護士,每月工資只有四十二元,這個經歷過戰亂的女人,比誰都懂得精打細算的重要。
她帶著溥儀去菜市場,教他辨認時令蔬菜的價格,她把家用錢分成幾個小紙包,每個都標著"米麵""煤火""零用"等字樣。
這些最基礎的生活智慧,對溥儀來說卻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