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百年後的我們看著這些記載,很難想像當時的慘狀,但那些冰冷的數字和直白的記錄,依然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滲透骨髓的絕望。
而作為皇帝,在天災面前,他也只能掙扎...
乾隆的困境
乾清宮內,乾隆皇帝這位正值盛年的帝王第一次感受到,原來九五之尊的權威在自然之力面前竟如此無力。
奏摺如雪片般飛來,每一份都在訴說著同樣的事:熱災肆虐,民不聊生。
這已不僅是一場天災,更可能演變成動搖國本的危機。
朝廷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,乾隆連續頒布數道諭旨,勾勒出一幅看似完美的救災藍圖,撥付內帑銀一萬兩設立九門涼棚,開放二十三處官窖發放存冰,調集四十萬石糧食平抑物價,命太醫院趕製祛暑藥物。
這些措施若落實到位,本可挽救無數生命,但理想和現實的鴻溝太深。
賑災過程中暴露的官僚頑疾,比烈日更令人心寒。
史料記載,許多奉命發放的冰塊還未出內務府,就被經辦官員暗中截留,轉手高價倒賣給富商巨賈。
九門涼棚本是為百姓遮陽所設,卻成了衙役們斂財的工具,無錢行賄的貧民只能被拒之門外。
在通州,奉命賑災的官員將上好的藥材私分,只把藥渣分給排隊等候的災民。
這些蠅營狗苟的勾當,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顯得尤為可憎。
乾隆不是不知情,當密折揭發這些醜聞時,震怒的皇帝當即下令嚴懲數名貪官。
但嚴刑峻法終究敵不過根深蒂固的官場積弊,就像幾處涼棚擋不住鋪天蓋地的熱浪。
更諷刺的是,就在皇帝下詔罪己的同日,內務府的帳簿上仍記錄著"冰塊五百方,供乾清宮消暑用"的字樣。
救災物資的分配不公,恰似這個盛世王朝的縮影,表面光鮮,內里早已千瘡百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