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團隊組建後,商議的第一個重大項目便是削藩。削藩,本是鞏固中央政權的重要舉措,但在如何實施上,團隊內部產生了嚴重的分歧。
智商相對在線的齊泰認為,先帝的太子、秦王、晉王都已過世,燕王朱棣作為事實上的最年長者,且實力較強,應該先拿朱棣開刀,「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」,只要搞定朱棣,其他藩王自然會老實。
而且當時朱棣尚未有所防備,朱允炆完全可以憑藉手中的權力,輕易地處置朱棣。然而,黃子澄和方孝孺卻堅決反對齊泰的提議。他們秉持著所謂的「要臉」原則,認為應該先從實力較弱的藩王削起,最後再動朱棣。
他們覺得這樣既能避免打草驚蛇,麻痹朱棣,又能讓朱允炆的吃相不至於太難看。齊泰聽後,簡直難以置信,他深知這樣逐一削藩,只會讓朱棣察覺到危險,從而提前準備。但黃子澄和方孝孺固執己見,堅決不讓步。
最終,朱允炆考慮到黃子澄是自己朝夕相伴的老師,關係更為親近,而齊泰只是爺爺臨死前安排的人,便採納了黃、方二人的意見,決定先對實力稍弱的周王朱橚下手。
這一決策,看似穩妥,實則錯失了一舉解決最大威脅朱棣的絕佳機會,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隱患。
接連失誤,一步步將朱棣「逼上梁山」
放過朱棣後,事情的發展正如齊泰所料。眼看著兄弟們一個個被削藩,尤其是自己的親兄弟周王朱橚被無端整治,朱棣心中明白,自己遲早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,對大侄子朱允炆不再抱有任何幻想。
但此時的朱棣,還未立即造反,一是他手中兵力有限,造反成功的幾率不大;二是他的三個兒子朱高熾、朱高煦、朱高燧還在南京做人質,一旦造反,兒子們的性命堪憂。
然而,建文帝的參謀團卻再次「神助攻」。建文元年5月,齊泰認為事情已經發展到這一步,再掩飾也無意義,建議朱允炆逮捕朱高熾等人,正式向朱棣攤牌。
但黃子澄卻又出昏招,他認為抓了燕王三子,燕王就會知道朝廷要對付他,不如放他們回去,以此麻痹朱棣。
齊泰當場反對,指出這是放虎歸山。但朱允炆再次選擇站在老師黃子澄一邊,放走了朱高熾兄弟三人。這一決策,讓朱棣再無後顧之憂,徹底堅定了他起兵造反的決心。
兒子們安全回到北京後,朱棣隨即以「奉天靖難,討伐建文帝身邊的奸佞小人」為名,扯旗造反,掀起了靖難之役。朱棣起兵之初,身邊僅有幾千人,通過在北平周邊的搜刮,才勉強湊出幾萬人。
而建文帝這邊,坐擁天下,軍隊數量龐大。面對朱棣的造反,朱允炆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,匆忙下令老將耿炳文率13萬大軍征討朱棣。大軍臨行前,朱允炆居然對耿炳文說「勿使朕有殺叔之名」。
這句話看似仁慈,實則讓耿炳文陷入兩難境地,作戰時畏首畏尾。耿炳文本就善守不善攻,再加上建文帝這句「厚黑言論」,使得討逆第一戰,耿炳文大軍慘敗,明軍銳氣盡喪,被迫以優勢兵力轉入防禦,不敢再主動出擊。
朱允炆得知耿炳文慘敗後,驚慌失措,又聽從了老師黃子澄的建議,臨陣換掉了耿炳文。然而,黃子澄推薦的新任將領竟是不知兵事且紈絝至極的李景龍。這一決策,無疑是雪上加霜,讓本就占據優勢的朝廷軍隊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。
朱棣得知耿炳文被換下,起初十分高興,深知李景龍的無能。但當他聽說李景龍此次率領50萬大軍前來時,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。於是,他在部署完前線防禦工作後,親自率軍偷襲大寧,收編了寧王朱權的8萬鐵騎,兵力驟增,底氣也更足了。
李景龍得知朱棣去了大寧,便集中幾十萬大軍圍攻北京。當時北京城內僅有1萬人,由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統領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區區1萬來人,竟然扛住了李景龍的圍攻。
朱棣擺平寧王兵馬後,火速回師。此時李景龍圍攻北京失利,正打算撤退,朱棣突然殺出,殺得李景龍丟盔棄甲,一路敗退幾百里,逃到了山東德州,準備來年開春再北上攻打北京。
詭異戰局背後:人心向背與內部矛盾
建文二年四月,李景龍率60萬大軍再次誓師北上,與朱棣在白溝河開戰。這一戰,明軍再次大敗虧輸,而且敗得極其詭異。
正當明朝政府軍將朱棣打得半死不活時,突然莫名其妙地刮來一陣妖風,且這陣妖風不偏不倚正好刮向明軍。朱棣本已命懸一線,卻因這陣妖風撿回一條命。這一詭異事件,看似偶然,實則反映出了當時明軍內部的問題。
事後,李景龍被朱允炆召回南京,黃子澄為了甩鍋,請求殺了李景龍。但朱允炆不知出於何種考慮,沒有殺李景龍。這一手軟行為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,明軍將士們認為李景龍輸得那麼慘都不死,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在戰場上玩命了。
在隨後的戰役中,又出現了兩次類似的詭異情況。在嘉禾戰役中,盛庸大軍打得朱棣呈現敗相時,突然妖風四起,救了朱棣一命;在滹沱河之戰中,同樣的妖風又在關鍵時刻颳起,再次讓朱棣轉危為安。
北方多風沙,偶爾刮妖風並不稀奇,但每次都在戰場局勢不利於朱棣時刮,且都朝著有利於朱棣的方向刮,這顯然不正常。
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,平叛大軍根本就沒有認真作戰。因為在他們看來,不管是朱允炆贏還是朱棣贏,最終的天下都是老朱家的,作為外姓臣子,沒必要拼死拼活。
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次原因,與建文帝的參謀團有著很大關係。當時方孝孺主持了一場改革,其核心宗旨是削弱武將,提高文官的地位。武將們在前線廝殺,文官卻在後方策劃削藩,這在武將眼中無疑是「上房抽梯」。
常言道「飛鳥盡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」,如今飛鳥和狡兔還未死絕,主人就想著烹走狗,武將們自然不會再賣命。像盛庸、平安等將領,論能力並不弱,卻在擁有幾十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,始終打不過朱棣。
朱允炆派去討伐的軍隊數量從十幾萬漲到30萬、50萬,甚至70萬,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,根本原因就在於大家都在磨洋工,集體欺上瞞下。
建文四年,朱棣瞅准機會,從北京一路南下,直逼南京。當朱棣打到長江邊時,本因沒有渡江船隻而陷入困境,朝廷水師隨時可以堵截他。只要朱允炆穩住陣腳,朱棣必然只能退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