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崇煥的舉報信送到京城後,立刻就得到了首輔葉向高的重視。
因為袁督師在信中保證,只要給他人馬,他一定守住遼西走廊。
很顯然,這是個政治賭徒呀!那麼多疆場宿將都無法在老努的兵鋒下守住一個城池,你一個從來沒有領兵的鍵盤俠,憑什麼誇下海口?
一般情況下,朝廷肯定不會同意這種瘋狂的請求。
但朝廷現在已經分不清東南西北了,只好死馬當活馬醫,給了他一個兵備監事的頭銜,讓他「輔佐」王在晉,另外還給了20萬兩,讓他自己招募一支軍隊去試試。
這下王司令可就不高興了,上書參了小袁一本,說他嘴上沒毛辦事不牢,讓朝廷趕緊把他召回去。
結果帝師孫承宗力挺小袁,王司令反對無效。
不久孫帝師取代了王司令,擔任遼東軍區一把手。
臥龍遇上鳳雛,袁崇煥迎來了事業上升期。
這兩個人的戰略是高度相似的,那就是在遼西走廊修堡壘,日拱一卒,一直拱到努爾哈赤家門口。
筆者發現,文官統兵就喜歡用這種沒技術含量的蠢辦法,北宋時的范仲淹就曾用過這個餿主意去對付西夏。
可我們前面也多次強調過了,這個時間點上沒有一座城池,可以擋住努爾哈赤。
孫袁組合這種做法,就是給努爾哈赤做嫁衣。
但他們運氣不錯,這時候的努爾哈赤正焦頭爛額,沒空收拾他們。
原因是努爾哈赤在攻下遼東跟廣寧之後,在當地採取了慘無人道的民族滅絕政策,弄得遼東民間的反抗連綿不絕。
而這又造就了另外一個人,那就是袁督師的冤家毛文龍。
前面說的那個坑貨王化貞在任期間,曾留下一個小尾巴。
他當初為了給努爾哈赤搗亂,曾往老努的後方派了一支199人的敵後游擊隊,領頭的就是毛文龍。
當時王化貞也沒指望他們能成什麼事,就是單純地刮彩票而已。
可老努在遼東搞的三光政策大失人心,以至大批難民攜老扶幼去投靠毛文龍,導致敵後隊伍急速擴大,留下來的那些百姓,也自願充當了毛文龍的眼線。
那幾年敵後游擊戰爭打得如火如荼,毛文龍的游擊隊最遠甚至深入到了努爾哈赤的舊都赫圖阿拉。
老努足足屠了200萬遼東漢人,幾乎把人殺光了才把這場人民戰爭給摁下去。
等到老努騰出手來,時間已經到了1626年。
努爾哈赤一出手,敗家子袁崇煥、孫承宗建立的那些堡壘,眨眼之間全部淪陷,四十多萬擔糧草歸了努爾哈赤,簡直就是明版的運輸大隊長。
明軍最終退守遼西走廊,僅剩的一座堅城,寧遠城。
可就在這座城下,努爾哈赤栽了。
明軍憑堅城,用大炮,成功遏制了薩爾滸以來後金勢不可擋的兵鋒。
袁督師吹牛說這是寧遠大捷,雖然有誇張的成分,但作為第一座能在金軍兵鋒下成功守住的城市,怎麼吹都是可以的。
但筆者不願意歸功於袁督師,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他的功勞。
事實證明他跟孫承宗搞的那個堡壘政策,就是崽賣爺田心不疼,一點用處都沒有。
此戰之所以能成功,完全是因為寧遠城引進了西洋紅衣大炮。
這個大炮是1622年,由兵部尚書董漢儒提議引進的,也就是孫承宗和袁督師他們上任的那一年。
這時候他們已經提出了堡壘政策,從沒用過的紅衣大炮,根本就不在他們的計劃之內。
到了1623年,紅衣大炮才送到北京,經過試射後發現效果比過去的佛郎機炮好多了,這才給寧遠城配製了11門。
如果沒有這個意外事件,袁崇煥說不定就要像熊廷弼一樣傳首九邊了。
所以,你說他有什麼功勞呢?
露餡的網紅
這次陰差陽錯,讓明軍發現了憑堅城,用大炮的辦法可以遏制後金的擴張,也讓袁崇煥這個大明趙括成了所謂的名將。
一時之間,各種輿論把他吹得天上有地下無。
不過這也可以理解,在那個朝廷一敗再敗的背景下,朝野都需要塑造一個精神偶像來振奮人心,也順帶提供點精神慰籍。
可正所謂德不配位,必有災殃呀!袁崇煥這種人造網紅是經不起事實考驗的。
1627年崇禎皇帝上台,召袁崇煥詢問遼東之事。
就像當初舉報王在晉上位一樣,袁督師再次發揮投機本色,吹了個五年平遼的大牛皮。
他又一次成功了,崇禎皇帝任命他為薊遼督師,賜尚方寶劍,承諾五年之內群臣不許彈劾袁督師。
這時候是1628年,9年前他還只是一個七品縣令,現在他已經是一個手握重兵的薊遼軍政一把手。
可以說,在遼東戰場的投機,使得他少奮鬥了好幾十年。
可這五年平遼的牛皮,該怎麼圓呢?
當初寧遠一戰後,後金新當家皇太極又發動了寧錦戰役,結果再次被明軍新戰術打退。
自此,後金的擴張勢頭就被遏制住,別看後金牛逼哄哄的,可他這個政權一旦無法擴張,立馬就會原地爆炸。
所以皇太極想跟明朝議和,重新恢復貿易關係。
這與袁崇煥的訴求不謀而合,我只說五年平遼,可沒說五年復遼。
如果真把這和議給弄成了,那遼東的戰事不就平了嗎?
為此,他還殺了在敵後抗戰的毛文龍,給皇太極獻禮。
可袁督師成於意外,自然也會毀於意外。
這個意外就是朵顏三部。
1630年,皇太極討伐蒙古林丹汗,來到了薊州軍區的長城邊境。
這時候朵顏三部的人找到了他,極力慫恿皇太極破關攻略明朝。
朵顏三部本來是明朝安置在邊境對付蒙古的馬仔,可隨著後來大明戰略收縮,這些人也就失去了編制,變成了所謂的哈喇沁部。
但他們長期生活在明朝邊境,對大明邊防可謂知根知底。
他們很清楚明朝的薊鎮防線已經爛透了,這才邀請皇太極去干一票大的。
所以,皇太極第一次破關完全是一個意外,不是什麼蓄謀已久的事情,也不是袁督師中了他的瞞天過海之計。
可他這一破,就坑慘了袁督師。
明朝政府駭然發現,袁崇煥這傢伙只有縮在城裡頭的時候才是名將,一到野戰根本不是後金的對手,以前捧得多高,現在就跌得多慘。
一言以蔽之,袁崇煥既不是陰謀家,也不是什麼大英雄。
他就是一個在特殊歷史時期,趁人不備跳上舞台的小丑而已!
在明末大浪淘沙的歷史環境下,這種人來得快,去得也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