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崇煥到底是真英雄還是賣國賊?崇禎若不殺他,明朝會滅亡嗎?
在說到明朝末年這段歷史的時候,袁崇煥是個無法迴避的爭議性人物。
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,袁崇煥是明末被凌遲處死的級別最高的軍事將領。
有人認為他是冤比岳飛的,也有人認為他是罪有應得,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呢?
明末遼東戰局
公元1619年,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詔書誓師討明,明金雙方在東北爆發著名的薩爾滸戰役 。
同樣是在這一年,來自廣東東莞的袁崇煥,在經歷了四次會試落榜後如願金榜題名。
袁崇煥進士及第的時候,北京城熱度最高的話題就是明軍剛剛在薩爾滸的史詩級慘敗。
薩爾滸一役,明軍三路喪師,杜松、劉挺等老牌將領血染疆場。
明軍在東北地區所有機動力量,喪失殆盡。
自從1550年,俺答汗圍攻北京的庚戌之變後,明帝國已經有近七十年沒有遭遇過這種史詩級大敗了。
消息傳來,京城上下沸反盈天,人們關於這場戰爭的敗因爭論不休。
此時春風得意的袁崇煥,敏銳地發現了一個歷史風口。
他意識到只要抓住這個風口,他這個新科進士就可以少奮鬥幾十年,提前躋身大明高層。
袁崇煥斷定,遼東在未來一定會成為大明的心腹之患。
但同樣的,遼東問題也是一條官場捷徑,誰能在這個問題上脫穎而出,誰就能獲得仕途上的超額收益。
不久之後,作為新晉進士袁初煥,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。
雖然任地與遼東相隔萬里,但袁崇煥卻時刻關注著遼東局勢,他通過一切途徑從前線退下來到敗兵口中,收集有關遼東的一切信息。
而敗兵們傳來的消息,進一步印證了袁崇煥對遼東局勢的猜想
薩爾滸之戰後,努爾哈赤乘大勝之威,一舉拔除明軍在遼東的軍事重鎮,如開原、鐵嶺等要塞。
另一方面他又肅清女真、蒙古內部的親明勢力,如葉赫部跟內喀爾喀五部統統被擊服。
可以斷定,等努爾哈赤肅清了這些外圍勢力,下一個必定是明朝的遼東都司。
大明朝廷從最初的震驚中反應過來之後,也迅速做出了有力的應對,追責、撤職、增兵、換將一氣呵成。
有一說一,此時的大明朝廷還是很老練的,跟崇禎時代那種推諉扯皮的政治風氣大不相同。
這個被他們換上來的遼東一把手叫熊廷弼。
熊廷弼,字志堅,湖北江夏人。
萬曆三十六年曾巡按遼東,此人有膽有識,知兵善射,是當時處理危局的不二人選。
但是,當熊廷弼到了遼東之後,他發現局勢之糜爛已經遠超他的想像。
托李成梁父子的福,明朝中樞收集的那些有關後金的消息完全是錯誤的。
此時努爾哈赤在遼東完全是處於一種開無雙的狀態,明軍無論是野戰還是守城,全都打不過。
在袁崇煥出現之前,後金完全是所當者破,所擊者服。
其實熊廷弼尚在京之時,開原失守的消息便已傳到京城。
他那時候已經意識到,朝廷對後金的判斷是錯誤的了。
但他那時候也認為整軍經武之後,還是可以收復這些失地的。
為此他上書萬曆皇帝,陳述收復開原的必要性,請求調兵發餉,並懇求萬曆皇帝不要聽信讒言,讓自己放手作為。
而一直被認為是絕世昏君的萬曆皇帝,不但完全滿足熊的條件,還賜予他尚方寶劍,讓他全權處理關外事物。
可正當他躊躇滿志地走到山海關時,另一座重鎮鐵嶺失守的消息也傳來了,整個遼西走廊的路上,到處都是前線潰逃下來的敗兵。
熊廷弼從這些人口中,了解了開原鐵嶺失陷的經過後,一顆心頓時涼了半截。
從此以後,他徹底放棄收復失地的想法,轉而尋求單純的戰略防禦。
熊廷弼到了遼東後,出台一系列措施收拾亂局。
比如,嚴懲失職將領,以振軍心;開壇公祭死難居民;上書請求發放武器,並令人打造重炮數百門、百子炮上千門,鳥銃7000餘只,盔甲、盾牌等數十萬件;放棄遼東其他堡壘據點,收縮兵力屯守瀋陽城。
熊廷弼一番東拼西湊後,手頭上有了十三萬兵力。
可他這麼一搞,朝廷立馬就意識到了他要幹什麼。
出於對後金的刻板印象,此時的明廷並不認為後金有什麼了不起的,薩爾滸之敗不過小小失誤而已!只要大明能重整旗鼓,依舊能輕鬆碾死老努。
而且朝廷財政根本不足以支撐十三萬大軍長期防守,當初薩爾滸大敗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朝廷財政吃緊,以至於逼得主帥楊鎬在沒有準備就緒的情況下,貿然發動了總決戰。
但萬曆皇帝力挺熊廷弼,武器、盔甲、火藥源源不斷供應遼東,甚至還是擠出了9萬匹戰馬和324萬兩軍餉,給熊廷弼練軍。
可好景不長啊!一年之後萬曆皇帝就駕鶴西去了,明廷政局變換。
明光宗登基不到一個月就因紅丸案駕崩了,大位傳到了未成年的小屁孩天啟皇帝手上。
朝廷大權旁落,東林黨眾正盈朝。
當年8月,努爾哈赤親自帶兵進攻遼東,瀋陽守將賀世賢和鮑成先出城野戰,結果被努爾哈赤大敗。
但瀋陽有熊廷弼坐鎮,努爾哈赤沒有強攻。
可就在這時,朝廷以戰敗為由擼了熊廷弼。
結果被努爾哈赤抓住機會,僅用一天就攻下了這座遼東第一堅城,斬首明軍七萬。
我們要簡略介紹一下,明朝在關外的地盤,主要由遼東、廣寧和遼西走廊三部分組成。
瀋陽失陷後,明朝在遼東的唯一支撐就只剩下遼陽了,如果這個地方丟了,那遼東就徹底完了。
接替熊廷弼的人叫袁應泰,此人是個治世之能臣,為人清正廉潔能幹實事,也很有骨氣。
可偏偏他是個不熟悉軍旅的文官,又遇上處於無敵狀態的努爾哈赤,最終遼陽在他手上失陷,袁應泰也自焚殉國了。
遼東戰爭第一階段結束,接下來明金雙方爭奪的焦點就轉移到了廣寧。
朝廷經此一敗,於1621年再次啟用了熊廷弼,但卻給他配了一個叫王化貞的副手當廣寧巡撫。
這個王化貞背後是當朝首輔和兵部尚書,人家壓根就不鳥熊廷弼這個遼東經略。
王化貞跟當時朝廷中的很多人一樣,還是認為後金不過爾爾,只要準備充分就能盡殲醜類。
所以,提出了一個很不靠譜的「一舉蕩平」策。
而熊廷弼則務實得多,他很清楚明朝野戰根本沒戲,只能防守。
事實上他不清楚的是,此時明朝連守都守不住。
為此,熊廷弼提出了一個三方布置策。
首先,在廣寧囤積重兵,布置第一道防線;
其次,在山海關訓練軍隊作為第二道防線;
最後,山東方面訓練水師襲擊遼東半島,牽制後金的力量。
可無論是三方布置還是一舉蕩平,面對開了無雙外掛的努爾哈赤都是白搭的。
最終朝廷選擇支持王化貞的一舉蕩平策,原因除了他的背景過硬之外,最重要的還是財政問壓力不允許搞持久戰。
結果毫無懸念,王化貞大敗,廣寧丟失,明朝在關外只剩下遼西走廊。
可這時熊廷弼居然來了個騷操作,他趁著王化貞大敗之際,焚燒遼西走廊的軍資,把民眾和軍隊都遷往山海關去,眼瞅著就是要放棄這個地方了。
從戰略上來說這也沒錯,關外此時已經沒有一座城市能擋得住老努了。
大明只能指望山海關這天下第一雄關扛一扛。
可從政治上來說這卻大錯特錯,你怎能不發一槍就丟掉了整個遼西呢?你讓朝廷怎麼跟輿論交代呀?
最終朝廷判決下來,王化貞削職入獄,熊廷弼傳首九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