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千漢軍跨越2000里,救援26個堅守城池的壯士,1900年前的不拋棄
今使人於危難之地,急而棄之,外則縱蠻夷之暴,內則傷死難之臣。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,匈奴如復犯塞為寇,陛下將何以使將?
這是發生於公元75年,東漢朝廷正在進行一場辯論,出自時任司徒的鮑昱對漢章帝說出的一段話,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:
現在將士們遠征正在危難之際,不管他們了,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,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,現在要是不救他們,以後匈奴捲土重來,誰還肯為大漢效命?
當時的漢章帝剛剛即皇位帝,年僅19歲,年輕氣盛,朝廷中以司空第五倫為首的部分大臣建議放棄救援,因為沒有意義,路途遙遠,相距2000多里,等到援兵到達時,他們都已經戰死了,而以司徒鮑昱為首的部分大臣則建議救援,理由就是上文所說的那段話,最終漢章帝同意了鮑昱的建議,調動涼州轄下的張掖、酒泉、敦煌三個郡以及西域鄯善國軍隊合兵共計七千人參與救援,那麼雙方口中所說的救援到底是要救援誰?
就在朝廷進行一場救與不救的辯論前,遠在2000里之外的西域正在發生一系列的激戰,激戰發生的原因還得從一年前開始說起,公元74年,前任皇帝漢明帝派遣駙馬都尉耿秉、奉車都尉竇固、騎都尉劉張連同陳睦、耿恭、關寵、班超等將領平定西域並征服車師國,並在西域設置都護府,陳睦為西域都護,之後漢軍大部隊回國,任命耿恭、關寵為戊己校尉,其中耿恭駐守金蒲城(今新疆奇台縣西北),關寵駐守柳中城(今新疆艾丁湖東北),兩城各駐守數量不等的漢軍,均不到一千人,而班超只帶著36個人繼續向西域的鄯善、于闐、疏勒等國進發。
幾個月後,也就是公元75年,北匈奴單于派出2萬騎兵攻打車師國,與此同時,西域的焉耆和龜茲兩國同時攻打西域都護陳睦,陳睦寡不敵眾,全軍覆沒,而僅僅不到一千兵力的耿恭派出300漢軍救援車師,與匈奴騎兵激戰,300漢軍戰死,耿恭則退守金蒲城,匈奴人在拿下車師國後開始攻打耿恭,但被耿恭以箭頭塗毒擊退,耿恭趁匈奴退兵之際率領剩餘的數百漢軍退守到疏勒城,同時耿恭派出手下范羌前往漢朝救援,就這樣範羌就將西域的情況上報到玉門關,然後回報到東漢朝廷,朝廷正巧遇到漢明帝去世,漢章帝即位,於是就出現本文開頭的一幕。
當時西域的大環境是自西漢滅亡之後,經新莽亂世,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際,東漢的勢力已經數十年沒有進入西域了,當初西域18國請求光武帝劉秀派兵進入西域,但被劉秀拒絕,劉秀是從整個國家局勢考慮的,中原經過多年戰亂,不想再起兵戈,直到漢明帝晚期,才重新派出軍隊收復西域,經過數次對匈奴的打擊,才在公元74年建立了西域都護府,自公元前60年西漢首次設置西漢都護府,到公元23年,新莽時期的末代西域都護李崇戰死西域,西域都護府已經不存在51年了,現在西域都護府僅僅設置了幾個月就被攻滅,這是匈奴勢力的捲土重來。
漢軍
所以當耿恭、關寵、班超等人在西域被分割包圍,遠離中原,堅守城池浴血奮戰之際,遠在數千里之外的東漢朝廷也沒有讓自己在外浴血將士失望,在經過一系列準備後,東漢政府派出7000人的救援軍隊,沒有人知道耿恭、關寵、班超是否還活著,也沒有人在乎前路如何艱險,這7000人的使命就是前往西域救援自己的同胞,這是一次不計成本的救援,這更是一次不拋棄、不放棄的救援,絕不拋棄一個同胞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傳統,需要記住的是這次救援發生在1900多年的東漢時期。
前有漢武大帝的「寇可往,我亦可往」的豪語,後有陳湯的「明犯強漢者,雖遠必誅」的壯志,同時又有蘇武被困匈奴19年拒不投降的堅韌不拔,和張騫孤身闖西域、開絲路的堅強壯舉,漢朝是一個能人輩出、富有血性的朝代,所以儘管局勢險要,耿恭、關寵、班超仍然在堅守,他們堅信漢朝一定會派來援兵,朝廷不會忘記他們這些浴血奮戰的勇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