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歲讓梨的孔融,最終卻因為「弒母」被曹操處死。

2024-04-19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3/3
「黃巾起義」爆發後,天下大亂,曹操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政治手腕,統一了北方,建立起曹魏政權。

公元196年,曹操野心越來越大,廢除了三公,自己當了丞相,開始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,漢獻帝最終成了傀儡皇帝。

但孔融忠於漢室,對曹操挾持皇帝的做法甚是不滿,於是便開始瘋狂地反對曹操。

孔融仗著自己是「建安七子」之首、有名的大儒,多次在公開場合譏諷曹操,處處與他針鋒相對。

但凡是曹操提出的建議,孔融都要去反對,後來甚至開始寫文章,對曹操進行人格攻擊和侮辱。

由於孔融經常讓曹操下不來台,使得曹操很是生氣,但礙於孔融的名聲太大,又不便對他怎樣。

比如:

曹操曾頒布「禁酒令」節約糧食,以保證打仗時軍需使用。

曹操為什麼要「禁酒」呢?就是因為釀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,而這些糧食本可以用于軍隊的口糧。

在當時,東漢末年的普通百姓,若是誰家敢私自釀酒,就會因此而惹上牢獄之災。

曹操的「禁酒」本是件好事,但孔融卻極力反對。

為什麼呢?因為孔融偏偏是個嗜酒如命的人,曹操的「禁酒令」也徹底影響到了他的生活。

孔融為了捍衛自己喝酒的權利,還專門給曹操上書《難曹公表制禁酒書》,以示反對。

孔融在文章中對曹操極盡諷刺和挖苦,說:「如果酒可以亡國,非禁不可。那麼夏、商朝都是因為女色而亡國,那你為什麼不禁止百姓結婚?為什麼不把女人一起禁了呢?」

孔融把曹操一頓好罵,懟的曹操啞口無言,禁酒之爭也以孔融全勝而告終。

這也使得很多人認為,曹操「禁酒」是小題大做,其實根本用不著「禁酒」,搞得曹操對孔融甚為惱火。

還如:

曹操出身低賤,他的父親曹嵩是東漢末期大宦官曹騰的養子,因此出身宦官家庭背景的曹操,很受世人的鄙夷。

俗話說「罵人不揭短、打人不打臉」,孔融就專揭曹操的短,並以此大做文章,辱罵曹操是太監的後代,沒做過什麼好事。

直把曹操氣的五臟俱焚,但是也都忍了下來。

再如:

隨著曹操的奸雄本性逐漸顯露,孔融對其的言辭也變得更加激進,經常觸犯曹操的禁忌。

曹操早就聽聞袁紹的二兒媳婦甄宓長得漂亮,便想收為己有。

公元204年,曹操包圍了鄴城的袁紹,待攻下鄴城後,便迫不急待的命人去尋找甄宓。

可是手下人卻面露難色的告訴他,甄宓已經被您的大兒子曹丕搶先一步給搶走了。

曹操氣的干著急,卻也無可奈何,總不能再去搶自己的兒媳婦吧!只得吃個啞巴虧,但心中也是憤憤難平。

孔融得知此事後,特別反感曹操的做法,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,說:

「武王伐紂,把妲己賞賜給周公。」

曹操看完以後覺得很困惑,因為這個歷史上沒有記載。

於是就把孔融請了過來,詢問他是不是有什麼好的建議要跟自己說?

孔融對著曹操說道:「當年武王伐紂,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,現在您又『大義割愛』,把甄宓賜給了你的兒子,真是當世的佳話呀!」

其實孔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「你曹操為老不尊,父子二人為了一個女人爭風吃醋,居然還想共享一個女人,就好比妲己作為戰利品,被周武王賜給了弟弟周公,著實有些讓人看不起。」

曹操聽後這老臉立馬紅了,他知道孔融是拐著彎兒在罵自己,氣得暴跳如雷,真想立刻就殺了孔融。

禍從口出「不孝弒母」,曹操痛殺孔融三族;

據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記載,孔融在和一些名士喝酒聚會之時,曾口出奇言,提出了「父母無恩論」:

父之於子,當有何親?論其本意,實為情慾發耳。子之於母,亦復奚為? 譬如寄物缶中,出則離矣……父母無恩,自己有糧食,寧願給陌生人也不給父母。

再給大家解釋一下,孔融這一套理論說的是啥意思:

「兒女都是父母歡愉之後的結果,母親其實無非是一個裝著孩子的容器,等孩子出生後,也就跟母親沒有啥關係了。」……

「父母跟自己沒有什麼恩情,自己有食物的話,寧願給陌生人吃,也不會給父母吃。」

孔融所說的這一套理論,別說是在被禮儀束縛的古代,就算放在現在,這番不孝的話也屬於大逆不道,自然是引起當時社會名流和名士的聲討。

當曹操聽到這些話時,大喜過望,覺得自己報仇的機會來了。

因為孔融發出這樣的言論,不僅顛覆了世人的傳統觀念,而且還違背了倫理孝道。

對孔融早起殺心的曹操,正愁著用什麼樣的理由殺死孔融呢?這下可好,孔融卻把刀柄遞給了曹操。

因為孔融權不高、位不重,但名望實在太大了,曹操也不想背上「殺害賢良、排除異己」的罵名。

公元208年9月,曹操終於抓住機會,利用他人的誣告,將孔融關進牢獄,準備以「違天理、破禮法」的罪名,將孔融全家滿門抄斬。

當曹操派來的士兵來到孔府抓人時,府內男女老少哭聲一片。

但是孔融的一雙兒女,卻在院子裡氣定神閒地下著棋,仿佛這一切都跟他們無關。

孔融知道自己難逃一死,但不希望自己的兒女也受到牽連,於是便苦苦哀求這些士兵,希望放過他們。

孔融說:「丞相認為我有罪,我隨你們走便是,但是兩個孩子還小,能放過他們嗎?」

當時孔融的九歲兒子孔褒(bǎo),聽到了父親的求情後,心裡非常著急。

為了保護母親和姐姐,他挺身而出,不慌不忙的說道:「父親,您不要再懇求了,他們是不會放過我們的,『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』?」

「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」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說:「如果整個鳥巢都被翻倒了,那麼裡面的鳥蛋,還能保持完整嗎?」

曹操聽了小孔褒的話,也感到有些慚愧,他也認為自己的行為確實有些殘忍,便想放過孔融一雙兒女的性命。

可是曹操轉念一想,恐怕這又是一對未來的小孔融,真害怕他們將來對自己不利,於是便狠下心來將孔融全家殺死。

至此,孔融一家老少全都被曹操殺害了,也包括他那九歲的兒子孔褒,在留下的這句千古名言之後,也從容的走上了斷頭台。

這便是「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」的成語典故。

小孔褒所說的這八個字,也成了千古名言,至今仍被人們傳頌。

後人還用「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」這句成語,來比喻「整體遭殃,個體或部分也無法保全。」

通過筆者的講述,大家都知道孔融並非是真的殺了自己的母親,而是曹操硬給他扣上了「不孝弒母」的這個罪名。

結語:

孔融因為「不孝」的罪名而死,其實並非因為他的言論舉止,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與曹操的政見不同。

曹操想成就霸業,孔融卻希望他能夠忠於漢室,如此一來,曹操必然要為自己掃清障礙,所以孔融之死也是必然的。

但孔融之死,也有他自己持才傲物,口無遮攔的緣故,人貴有自知之明,處世當審時度勢,而不是目中無人、率性而為。

總之,「融四歲,能讓梨」的典故,一直被人們傳頌,更是讚揚了他的孝道和品德。
游啊游 • 44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4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23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15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10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18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25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3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5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37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13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5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6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9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4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42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5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9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32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4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8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35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45K次觀看
游啊游 • 14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