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芋汐來了。一面世界盃冠軍的招牌,一面是長期追逐全紅嬋的心理帳本。她也認識到——全運會賽程是潮汐,不是湖泊,十一天擊打七場,每一場都是全紅嬋式的崛起的拉扯。更何況,雙人項目兩人同步,難度秒數像齒輪咬合。全紅嬋這次要和15歲師妹搭檔,她們身體尚存稚嫩,到底能否在動作里壓榨出一種成人式的默契與冷硬?從過往交手紀錄看,兩人勝負如蹺蹺板,差距微微起落,決勝往往埋在水面之下那個未被發現的漣漪。
而這屆全運會,技術之外的賭博氣味更重。全紅嬋身高長了——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,而是入水角度、起跳軌跡全部重寫。她必須把自己拆解再拼一次,把控制力從瘦削少年調整到更高、更纖細甚至不太願意合作的骨架。她開始減脂增肌,這不是健身房的塑形,而是為每一塊肌肉裝上一枚定時炸彈,只有在動作爆發那一刻才會被引爆。如果說動作是計算出來的美感,那麼她的動作現在更像一場科學與直覺的雙簧:數據給方向,身體臨場背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