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套的終點是北京。 地圖上標註著爸爸有點嘮叨但溫暖的懷抱,爺爺奶奶永遠塞滿零食的抽屜,還有那碗據說她長大後才會懂得欣賞的豆汁兒。 這是一張關於「根」的地圖,血脈是它的坐標系。 另一套,則精準覆蓋了台北她日常生活的每一條脈絡。 這裡有下課手拉手一起去廁所的閨蜜,有會因為她回答出一個難題而豎起大拇指的老師,更有校門口那個奶茶攤的阿姨,看到她走來,不用問就會往杯子裡多加一勺她最愛的珍珠。 這是一張關於「生活」的地圖,瑣碎的快樂是它的圖例。 你讓她怎麼選? 一邊是血脈親情的殷切呼喚,另一邊是當上露營小組長,帶著小夥伴們搭帳篷、數星星的即時興奮。 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,後者在當下的誘惑力,可能遠遠大於一個抽象的「歸根」概念。 這場拉鋸戰,從來就不是北京與台北兩座城市的對決,而是「詩與遠方」的親情,與「奶茶與夥伴」的當下快樂之間,一場甜蜜又糾結的內心鬥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