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油燈下,他逐字批改學生的策論,就像當年光緒帝審閱他的考卷。
有次會計發現帳上多了筆四千元的捐款,後來才知是軍閥陳宦的贈禮,駱成驤分文未取全數撥給了學校。
"狀元老爺窮得叮噹響"的玩笑在成都街巷流傳,他卻笑著說:"腹有詩書,何謂貧賤?"
茶館的說書人最愛講駱狀元智斗袁世凱的段子,卻不知真實的歷史裡,這位老人只是默默資助著那些被通緝的革命黨學生。
1926年,雅安的文官考試結束後,當地士紳設宴款待主考官駱成驤。
席間有人奉上潤筆費求題字,他揮毫寫下"天下無如吃飯難,世上唯有讀書高",在場眾人面面相覷。
這十四個字道盡了他的一生,從吃不上飯的農家子到金殿唱名的狀元,從維新志士到亂世教書匠,始終未改讀書人的本色。
也是在這年,駱成驤高燒不退,病榻前,他突然掙扎著起身,手指向書案上未寫完的《四川教育改良疏》,卻再沒能說出一句話。
出殯那日,成都萬人空巷。
送葬隊伍中有西裝革履的新式學生,有長衫馬褂的舊式文人,更多的是素不相識的市井百姓。
他們或許不懂什麼戊戌變法,也不知道殿試八字的典故,但都記得這位"窮狀元"辦學堂、捐薪俸的點點滴滴。
資中老家的鄉親們等來了狀元靈柩,卻發現陪葬品只有一支禿筆、半方殘硯。
歷史記住了轟轟烈烈的英雄,卻也給這個未能"臣死"的狀元留了一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