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農曆有多厲害?專家:世界上沒有任何曆法同時計算太陽和月亮

2025-08-03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3/6
這種雙軌制並非一蹴而就,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探索,早在春秋時期,中國古人就已測得一年約為365.25天,與今日的回歸年僅差11分鐘。

到了漢代,《太初曆》正式確立「閏月」規則,使農曆既能反映月相變化,又能貼合四季更替。

南朝祖沖之的《大明曆》,更是將回歸年長度計算到與現代數值僅差50秒,其精確程度令人嘆服。

農民依據農曆播種收割,詩人借農曆吟詠四時,甚至傳統節日的日期,如春節、中秋、端午,也都由農曆決定。

農曆讓中國人的生活與天地共鳴,讓時間不再是冰冷的數字,而是充滿韻律的生命節奏。

正如作家王蒙所言: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曆法能同時知道太陽和月亮。」

農曆的獨特,讓它最終在「陰陽調和」中,成就了一部無可替代的時間經典。

那它又是如何傳承千年的?

千年演進

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,也是最嚴苛的考官。

一部曆法想要經受住千年的考驗,不僅需要智慧的靈光一現,更需要代代學者持之以恆的求索修正。

最早的農曆,誕生於先民仰望星空的夜晚。

傳說黃帝時代已有曆法雛形,而夏朝的《夏曆》則被視為中國第一部相對成熟的曆法,因此農曆至今仍被稱作"夏曆"。

那時的觀測工具或許簡陋,但古人卻已敏銳地捕捉到日月運行的規律。

商周時期,甲骨文中的天象記錄顯示,古人不僅關注月相變化,還開始研究太陽的運行軌跡。

漢代《太初曆》的誕生,標誌著農曆進入科學化時代。

公元前104年,漢武帝下令編撰新曆,司馬遷、落下閎等學者通力合作,最終頒布《太初曆》。這部曆法首次明確將正月定為歲首,並系統性地規定了閏月的設置方法。

元代的《授時歷》,則是古代農曆最後的輝煌。
呂純弘 • 47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5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4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4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8K次觀看
花峰婉 • 7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9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7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6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7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9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5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6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8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1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9K次觀看